文章开头一般都需要序言,自我介绍部分自己能代笔的就不麻烦别人了:
本人自己留过学,也是留学生家长。从业已是第24个年头,在两个大学担任过外办主任,在两个国办留学机构担任过主要负责人十多年。至今没有脱离过今后也不会脱离自己喜欢的留学行业和中外合作办学行业,所以对这个行业多少有些自己的感悟和大家分享。
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些问题:现在的留学形势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呢?应该去哪个国家留学呢?适合在哪个阶段留学呢?是选择直接出国留学还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呢?应该为留学做哪些准备呢?应该学习什么专业呢?移民还是归国呢?投资回报率有多高呢?
今天的话题是开门见山的说说留学形势。任何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偏颇和得罪之处,敬请同行和忌讳者见谅。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留学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给大家一个教育部的统计数字:1990-1999, 全国在接近10年的时间出国留学人数约为15万人,回国人数不到三分之一。 而时间进入21世纪,每年出国留学人数都超过了10万(包括发生非典的2003)。大家知道2016年一年出国人数是多少吗?接近60万人,是上世纪90年代10年总和的6倍。在这样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时代,人们不习惯于“怀旧”,但是历史的数字最有说服力。 从扎着大清辫子留学第一人,《西学东渐记》作者容闳开始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留学在中国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1998年时任中国教育部长陈至立与德国签订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领域文凭的联合声明》,2003年教育部长周济与法国签署《中法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同年,中英也签订了此类协议。这些都为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和回国就业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从时代层面上看,我们的舞台是全球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竞争是国际竞争。留学说到底是人才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农业经济时代,战略资源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战略资源是原材料和能源;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战略资源。
但是留学从“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贵族行为到现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不过是近10年的事情。作为从业者,我们感觉留学越来越平民化,留学越来越理性,学生和家长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从高不可攀到触手可及,从盲从和固化到现在的丰富多彩。随着留学成为寻常人家的育才之道,各种形式的办学行为也纷纷登陆中国。但是我习惯性地把这个行业划分为留学中介和留学教育两个概念。留学中介是指只从事居间信息服务,以申请学校和签证为主营业务,以收取中介服务费和国外院校佣金为生存之道的机构和从业人员。留学教育则是有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证,以投资办学为主的国际教育模式。
先说留学中介:
从1999年国家“两部一局”对自费留学咨询行业进行了行业规范将其纳入到特许行业也就是必须要有前置许可证的行业开始到2017年1月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的公布取消了行政审批许可一共一十八年。 我亲自见证了这18年间整个行业浮沉和兴衰。 中国有个很怪的现象:一个行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到大家一哄而上,把他变成依靠价格战和同行恶性竞争导致行业破败的时间全世界最短。 汽车行业,家电,保险,电商都是这样一个规律。2008年我曾经在教育部中介工委阳光留学工作会议上有个发言,我大胆预测留学中介掘金时间不会超过10年竟被不幸言中。但是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化。取消资质审批后对该行业的监管会是怎样的?如何保障自费出国留学生的合法权益?是个公司和个人都可以从事留学行业了对吗? 没人会告诉你。悟道:《大宅门》中的老三有句名言:“都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才几年就河了西啦”。可以断言:那些以留学中介为主业,以商业化的市场操作为主要生源的中介公司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现在可能真就河了西啦。
任何变化,当你作为一个灾难和挫折的时候,你越干越不顺。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一个机会,张开双臂拥抱变化的时候,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相信,留学行业也正是在这些变化中不断升级换代。如果说依靠贩卖信息和做居间合同是留学的1.0版本,而语言培训和各种国外标准化考试的应试教育是留学的1.5版。那么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留学教育才是留学的2.0版。中国不需要那么多数量的留学机构和所谓的工作室。需要的是留学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和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和真正提高留学人员成才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
再说留学教育:
形式一:留学前语言培训机构(雅思、托福)的准备和标准化考试SAT/ ACT /A-level/GRE/GMAT的备考催生了以“新东方”为首的出国语言培训机构。
形式二: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一些完成高考或者因为语言没有做好准备,或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立即出国留学,或者因为参加普通专业难以进入理想的学校的学生,中国大学统招计划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首选。原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计划内招生在最初的几年不受待见,但是现在凡是办的比较好的大学和专业录取分数和普通专业的分数相差无几。更有甚者,像把国际教育做到极致的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甚至高于了普通专业的招生。现在计划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基本上都是2+2或者4+0,即:不出国可以拿国内的本科和学士学位,出国可以拿两个国家的学士学位。 当然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又延伸出来了计划外合作办学项目,大部分是语言和预科的项目,也有以职业教育和特色专业留学为鲜明特点的学分课程。语言和预科是非学历教育,以挂靠在高校下面独立商业运作为主。特色专业学分课程必须要保证其学分被国外大学认可而且回国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可以做学历认证。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的大学必须要发一个至少专科的文凭和学历。学分课程班做的比较好的比如山东大学加拿大基础教育部,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飞机维修与保养专业等。
形式三:中学的合作办学项目。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以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为初衷的留学教育延伸到了中学。中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也有几个形态:老外们直接到中国办学,课程体系全盘西化,这一点在北京和上海的学校为主,可以招生外籍员工子女,也兼收放弃中国中学文凭学历的大陆学生。 但是国家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外国人担任中国学校的法人代表,也不希望西方直接办学的形式影响我们的基础教育,所以在法律上和办学的实际中有些尴尬。还有个弊端是课程水土不服,适合优秀的学生,不适合一般英语水平的学生。很多人选择了这些私立的国际学校把个中学读的支离破碎,令人惋惜。中学合作办学项目的第二种是依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在公立高中的国际部建立的以引进北美(美国和加拿大)高中学分课程为鲜明特点的中学合作办学形式。以山东为例,普通高中565所,经过山东省教育厅审批的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26个。这些项目优势是为有意向出国深造的低龄化留学生从高一就开始在语言、心理、职业技能、学习方法、文化适应方面开始做准备了。优点是“学分互认 联合培养”,一改以出国语言为应试教育的模式,为引进核心学分课程的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探讨,被广大学生和家长所认可。但是缺点是必须同时修中方课程以确保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拿到中国的高中毕业证,无形之中也是增加了课业负担。如何把中国中学的精英教育和国外的素质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和教材的无缝隙对接是摆在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面前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目前全国的合作办学的项目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高质量的外籍师资引进来,稳定住,如何提高聘用效益。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不出国留学或者不立即出国留学的手段,也是借鉴世界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试验田。有一点是肯定的,而且从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也得到了印证:“要下大力气建设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面发挥中外合作办学辐射作用,深化对国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催动作用。”
春江水暖鸭先知。既然分析留学形势就不得不提到教育部在2016年8月19日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就成为新的留学目的国家。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是国家战略。除了顺势而为,我相信这对于留学是个好事。未来的留学绝对不是只去一个国家,去了要一口气读完,读不下来就要面临教育失败。也不是只去发达国家,只学英语。“一带一路”的人才支撑需要大量的留学生,非通用语种人才急缺。这就好比委托培养,对于工薪家庭是个机会。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仍然是中国留学生的主流留学目的国家。 美国会收紧留学生政策:特朗普总统要改良先行的OPT制度,取消美国H1B工作签证抽签。可能会撤销奥巴马执政期间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专业的学生OPT时间从12个月延长到36个月。如果OPT 签证真的取消,意味着留学生学生签证到期必须马上回国。这些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会影响赴美留学的人数。如果美国政策收紧,政策宽松的加拿大会成为留学首选,特别是低龄化的加拿大公立高中对于已经厌倦了中考和高考应试教育的留学生有阻挡不了的吸引力。 英国和澳洲会一直保持很稳健的留学政策因为她们是最大的教育产业国家。澳洲已经开始从小学3年级接受中国留学生和陪读啦。澳洲从2016年7月1号之后,签证需要35万-40万担保金无存期限制,毕业之后两年的工作签证。英国对于毕业后留英工作要求工作有最低收入保障,Tier 2毕业生学徒(Graduate Trainee)的最低工资门槛将从24,800镑降低到23,000镑。从2016年4月6日开始,Tier 2普通工作签证人士在英居住满5年后申请永居时,税前年薪需至少达到3.5万英镑,该年薪门槛未来还会逐年增加。欧洲所谓的小语种留学国家在1998-2003年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对于蜂拥而至,文凭学历复杂难辨,都想挤进免学费公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欧盟国家显然准备不足,经过这十年的积淀,政策逐渐趋向平稳,我对这些国家在未来几年对中国留学生的接纳和欢迎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其实摆在我们选择留学的学生和家长面前的路就基本上有这些,但是如何选择呢?适合什么时候选择呢?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第二讲:《选择最简单的留学,做最复杂的准备》。
作者:单连顺
山东山教国际交流有限公司 董事长
历任:
齐鲁工业大学 外办主任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办主任
山东青年留学服务中心主任
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留学办公室主任
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聊城大学 客座教授